更新时间:2020-08-24 13:27:15点击:
2013年,作为石家庄市长安区首届十大名师之一的郭春霞老师,被安排来到灵寿县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,担任一名支教老师。“来之前心理已经有些准备,山村教学环境和条件肯定有限,但当我们从县城开车,赶上当时修路,艰难行走5个小时到村里,看到破烂不堪,年久失修的教学楼,还有像工地上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一样的教职工宿舍时,整个人就想哭,真想拔腿就跑。”郭老师说。
为何最终路决定留下来,郭老师告诉记者,是孩子甜蜜的笑容、清亮的眼睛、还有羞羞答答而又坦坦荡荡的天真……特别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。“这不正是作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吗?我暗下决心:即使是你生命的过客,也要用一点微光照亮你前行的路。”
决心定了,但上课时,新的问题又来了。郭老师说:“第一节课,我课程设计的很丰富,上课伊始,本打算让他们每个人进行一下自我介绍,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。孩子们浓重的家乡口音,逼我一遍一遍的问:你叫什么?连续三四遍,我照样听不懂。直到拿到名单才恍然大悟,于是改变作战计划先从普通话开始。一个孩子叫‘刘鑫’,纠正了5遍照样是‘刘星’的音。又找了四五个孩子情况亦然。顿悟:此地方言中“in”、“ing”不分。这可怎么办呀?自己发了几遍,比较了一下。突然找到了一个好方法:让孩子们把两个手指放在鼻子两边,读‘鑫’的时候,鼻子应该感觉到轻微震动,由口出气。再让他们试试发‘星’,鼻子震动略微强烈些,‘ing’由鼻子出气。又是看口型、又是捏鼻子,这一通折腾,情况稍有好转。看着孩子可爱的样子,很有成就感!”这是郭老师在日志中写的支教第一课,真可谓是苦中作乐!
郭老师告诉记者,支教中让她印象最深的课却是一节“藕”课,“如果我问你,在互联网+的时代,竟然有人没有见过藕,更没有吃过藕,您相信吗?但这就是现实。当我颠簸三个小时,又走了五十多分钟山路,背着两节藕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,孩子们都沸腾了。”郭老师介绍,藕特别给力,拉出长长的丝,水到渠成地教会孩子们‘藕断丝连’这个成语。